这本书主角太像郭德纲了,作者也不避讳,里面的好多事件好像也是取材于现实,感觉这点是个弱项吧。因为不是虚构主角,我就没办法完全代入和投入情感,对现实人物的观感会影响到对书里人物的观感,同时书里发生什么相声界的斗争啊什么的我第一想法不是赶快打脸,而是会想现实是怎么样的呢?作者的情节是否客观呢?总想着这些,就影响了我的体验。感觉写文还是要三分实七分虚吧,离现实太近不好。 作者文风幽默,就跟相声段子似的,我一边看就感觉一个相声演员在我脑子里出声。作者干货很多,许多细节信手拈来。文写得很有世情,少有的风格。情节和爽文不太一样吧,更适合实体书,看惯爽文的不一定适应。
诗曰“天生伶俐小顽童,机缘遇合入门中。嬉笑怒骂由我心,大时代里欢喜虫”作者通过对主角学徒到出师经历的描写,展现了相声艺术构成的各种条件和元素,在改革初期那个沸腾年代,普通市民对以语言为艺术表现主体的曲艺节目的热衷和喜好,在小说中也多有表现。感觉作者是业内人士,对相声表演里面的各种捧逗、贯口之类的专业知识很了解,一些自己编的小段子也很用心。本书难免要跟卢昌五先生的《欢喜虫儿》相比较,限于作者的笔力和阅历问题,作者对新时期第一二代相声艺人互有交织的人生经历描写不够,对他们在相声艺术各自展现出的才华与风格捕捉得也有欠缺,对新时期相声的艺术描绘不够细致,而且题材非常小众,把握得稍有不慎,很容易扑街。
爱听郭德纲相声的怕是不能错过这本书,相信作者是一个相声业内人士,对于相声各种贯口、行话门清,讲起段子来幽默风趣,书中“创新”的相声多为老郭的段子,也有作者自己编的段子,读起来一段段相声不禁捧腹大笑,而且应该是有女主的。 缺点是中间作者会夹杂一些私货,大段的相声历史相声知识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干涩,不如将其润物细无声的融于剧情中。 相声,从娃娃抓起!
【已完本】远看以为是都市娱乐文,近看怀疑是都市职业文,掰开揉碎了配合资料看,才发现是人物传记:此书本质上就是一部改名换姓,“从娃娃开始抓起”的理想化《郭德纲传》。 喜欢老郭的可以一试,讨厌老郭的建议慎入。
文笔极佳,主要人物塑造鲜明丰满,故事情节也不错,可惜还是被小白文套路污染了,反派都是一副比嫉贤妒能更恶心的人,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,强了就要搞臭你,真想问问作者这书里反派都这德行,那些德高望重的前辈不是早就应该死绝了吗?作者完全有能力把反派塑造的有格调点,结果学了小白文的套路,太可惜了。这书几乎能叫郭德纲传,段子,形象,同事基本上都是郭德纲的模子。男主人物性格比较矫情,作者把男主塑造的比较高大全伟光正,结果后边有点崩,只学单口,不拜师,人家传承要断了,决定教他,他还一副自己很委屈的样子,拿捏一个古稀老人,美其名曰我师父我是当爹一样,所以不愿意拜师,那你直接叫你师父叫爹啊,再拜个师傅不就完了?粮草
【相声大师】6/10 旧时代职业声优(快板评书京剧相声)装逼吊打新时代声优(配音配音配音配音)。说起来声优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黄金时代早就没了嘛。 相声作为京(满)津(遗)传统,文革之后也流行过一阵,随便个遛鸟大爷都能抖两段,俺也一度天天听的。毕竟那会只有武侠书、收音机……和学习。小说初期老段子还能找点情怀+1(十岁小屁孩上台金手指猛得很)。但是后面这本书上台表演类相声和俺欣赏的传统相声完全不对盘,看段子也没有听相声的感觉。 相声咱只认刘宝瑞,马三立侯宝林也行,郭德纲?从没听过。自从有了小霸王(红白机),谁特么还听相声啊。(确实从未听过郭德纲,上架后没看,只评开头)